7年前,為四川攀枝花得石中心校學生募集寒衣的帖子現於網絡,幫學校解了憂;7年後,仍有愛心衣物不時寄來,讓學校犯了愁。
  捐衣過剩事件折射出慈善結構不合理,信息不對稱,有待優化升級的問題。不過,有人可能不理解了,如今網絡傳播技術這麼發達,愛心人士可以不必再通過特定慈善組織去獻愛心,實現點對點捐贈了,為什麼反而沒能高效地實現供需對接呢?浪費了捐贈資源不說,真正的需求方仍舊嗷嗷待哺。
  事實上,網絡信息傳播具有箭垛效應,某個事件一旦形成熱點,就會引來多方聚焦。具體到慈善事業,那些在網上屢經轉發的具體捐贈對象,獲得源源不斷的捐贈。而沒形成熱點的信息,則被遺落在信息大潮的角落。
  另外,當慈善遇上網絡,也會發生遺忘效應。一件事就算已經被證偽,或者已經失去時效性,可過一陣子再出現,人們還是會相信。因此,高效的慈善組織仍然不可或缺,因為專業的慈善運作能夠剔除無效信息。
  不過現實卻又讓人難以選擇:哪有放心的渠道,能讓捐的錢用於正途?哪有省心的渠道,能讓捐贈者擺脫清潔衣物、自行遞送等額外負擔?哪又有可心的渠道,能讓我們及時準確地知道何處需要什麼?
  這些問題不解決,捐贈無門的好心人,不是望而卻步,就只能是一擁而上,加劇箭垛效應。
  因此,要破解慈善事業的箭垛效應,辦法倒也無他,慈善組織還得多借鑒先進經驗,老老實實做實際工作,用具體行動塑造自身權威。網絡應該是慈善事業的加速器,如何善加利用,救助被拐賣兒童的慈善組織“寶貝回家”,是個值得學習的案例。該組織匯聚10萬志願者,通過線上信息整合,配合線下實地查勘,每兩天就能找到一個被拐兒童。
  當然,借鑒不易,更應儘早著手,問題可不能像得石中心校的衣服那樣,堆成山再想法解決。  (原標題:捐衣過剩需破箭垛效應(民生觀)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vwkwkjid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